首页 > 品牌活动 > > 正文

不留退路,才能全力以赴吗? 百事通

时间:2023-03-07 12:59:22 来源:安慰记心理

你是否看到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式的故事呢?在社会语境中,我们乐于渲染不留退路的战斗,似乎只有“不留退路”才能够“全力以赴”,而“留有退路”则被染上某种负面色彩,意味着不自信、不够笃定、懦弱、退缩……

然而,不留退路,真的是全力以赴的最优解吗?我们在孤注一掷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01 照着你:察觉慕强崇拜

一、 不留退路,有什么代价呢?


(相关资料图)

【手段与目的之争】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不留退路的代价,在叙事中时常不被提及。如果放在历史语境下,对代价描述的缺位,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对军队而言,作为集体的胜败远高于个人的生死,更别提个人的喜怒哀乐了。那时,个人代价是被弱化的,士兵们把自己作为抵达胜利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然而今天的我们,真的把自己作为目的本身了吗?

家庭生活中,“孩子是父母的作品” 的论调仍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工作环境里,勤勤恳恳的“打工人”为了绩效来回奔波。即便是象牙塔,大学校园里,我也观察到许多同学处于很大的焦虑中。他们十分辛苦地向上爬着——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争取更高的绩点、更好的机会,在简历上增添一笔又一笔,以产品经理的模式经营自己……功绩主义之下,我们被现实环境裹挟着,同样把自己客体化了。

慕强的我们,似乎把“强”的定义交付给了更庞大的东西。同样被我们交付出去的,还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这就是更深层次的,我们所承受的代价。

这也许是为什么不留退路的故事如此令人振奋,故事中的人把自己的安全感交付了出去,换取某种伟大的胜利、耀眼的荣光。这样的交付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功绩主义逻辑并行,而故事的壮阔胜利对我们来说,既是慰藉,也是鼓舞。

可是,我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真的要把自己作为手段吗?

有感受、有情绪、有自主意识的我们,是值得作为目的本身的存在。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落回破釜沉舟,一起想想,这个历史故事广为传唱的背后,可能还藏着怎样的逻辑呢?

二、我们所崇拜的,真的是不留退路本身吗?

【崇拜的真相】

不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破釜沉舟后的惨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呢?

也许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具体的画面,就让我们停在这里,试着感受一下心中浮起的感觉。在这种感受中问问自己:“如果破釜沉舟的结局不是‘百万秦关终归蜀’,历史故事会不会换一种表述?”

我想我们心中会升起答案。

我们似乎并没有拒绝,“不留退路后的失败”是弱的。

假若我们关注的真的是“不留退路”的笃定感,渲染的真的是“全力以赴”的勇敢品质,那么即便结局不如人意,赞美的声音也不会淡化。然而,当失败的结局遇上破釜沉舟,不留退路似乎被加上贬义的色彩,开始与“一意孤行、固执己见”联系了起来。

所以,当我们在说“不留退路,才能全力以赴”,我们实际上在想什么呢?我们可能更想说,“不留退路,才更有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崇拜破釜沉舟的叙事,我们实际上在崇拜什么呢?我们只允许胜利成为完美叙事的结局,我们崇拜的,似乎只是“不留退路后的成功”。

你发现了吗?本质上我们只崇拜成功,进而才崇拜成功过程中的波折与壮烈感。

内在逻辑:成王败寇

这也许是隐含在叙事背后的逻辑,也是破釜沉舟的信念里,最危险的陷阱。

(1)不留退路的“并发症”

——我们可能容易过分看重结果,从而在任务行进过程中,高度焦虑,患得患失。其一,痛苦的情绪状态,是煎熬的自我内耗。其二,过度的紧张与焦虑,可能会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让自己难以正常发挥。

(2)不留退路的“后遗症”

——我们是有可能失败的:要知道即便我们背水一战、艰苦卓绝地战斗,并不意味着“百万秦关终归蜀”的结果一定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当我们让自己坚信真的“没有退路”,真的“非……不可”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被窄化的现实——失利的当下,我们也就自己蒙蔽了自己,很可能只能看到自己的挫败与无力,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失去动力。

于是,我们要花去多少时间才能开始悦纳自己的“失败”,才能开始相信,每条路上都会有风景?

又或许,有些人是不是永远都难以相信?终其一生都在追逐那个无论如何也难以达成的标准,在挫败、迷茫与自我怀疑中彷徨。

02 罩着你:捍卫退路自由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当然可以选择爬上更高的山峰,但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我们也知道,自己并没有义务完成他人赋予的使命、满足外界的期待。

无论对你来说,那个声音来自谁,是父母,是老师,是学校,是你感受到的社会评价标尺,又或是来自内化了绩效主义的你自己……此刻你都拥有选择。

只要你愿意,我们始终有办法,一点一点地把曾经授予它的影响力,收回自己手里。

你也许想问,如何把这样的影响力一步步收回来呢?以下设问的思路,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解构:提问与体察

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不留退路”,以至于想到退路时,会有一种不安、羞耻和害怕的感觉呢?

有没有可能,这源于我们内心对退路隐隐约约的悦纳?

我们害怕那种悦纳,因为那也许是与某种范式的反抗。我们害怕一留退路,就走向退路,于是用斩断退路的方式逼迫自己。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那条路并不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去的,为什么非去不可呢?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心安理得地走向那条说不定“也很好”的道路上呢?

好像是因为,有一条路被认为是更好的、更展现个人毅力的;另一条路则代表着是不被允许的堕落。

究竟是谁下的定义呢?堕落是来源于谁的评价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那条更好的路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走的路,或者,至少此刻的我们真的没能从中感受到足够的意义感与价值。

我们坚信留有退路的自己是懒惰的、懦弱的、退缩的,但并不愿意去想象上面这种可能,也许我们会担心:这是不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是不是太放纵了。

为什么脑海中的那个“声音”如此重要,重要到似乎压制了我们内心的声音,剥夺了我们关于幸福的定义权?

我们授权了它这样的的影响力,以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感为代价,这好像有点不值得。

二、重构:思考与体悟

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思考:究竟什么可以让我们全力以赴呢?

(1)是发自内心的愿望——认同感、意义感

(2)是被尊重、被支持的环境——安全感、确定感

(3)是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和相信——自我效能感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没有什么逻辑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理念不容置疑。

客观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环境的不同,讨论的语境不同了,每个个体的终极目的也各异。

主观上,随着个体的成长,我们需要觉察到内在的力量——我们不必服从外界的规训,可以质疑、反抗、重构,这是我们的二次成长,也是走向自立、为自己争取更多自由的尝试。

我认为,真正带来自由的是自立。精神独立的过程就像破茧成蝶,可能会经历疼痛与不适,但它也格外值得,不是吗?

03 尾声

我想,“不留退路是为了少走弯路”,这是非常美好而温柔的初心。

然而我们的确要看到,任何理论,都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就像打压、激将并不总产生积极的效果——对于本来就不自信的孩子来说,ta很可能就这么信以为真,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

相似的,不留退路的执念,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动力;但对于那些对焦虑的敏感度更高、对不安全感耐受力更低的另一部分人,这可能引向难以言喻的不可承受之重——我们是如此不同。

也许人生没有弯路呢?花草山川都是必经。

也许,我们像追着蒲公英飞絮奔跑的孩子,蓦然停步,才发现自己一直在花的海洋。

05 参考书籍

《小瞬间》| 钱庄

《5%的改变》| 李松蔚

【安慰记心理 ,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

同名 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 兔子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 平行世界 参与心理能力训练

回 工具包 得免费心理自助工具包

x 广告
共同抗疫!郑州71岁党员志愿者每天爬6栋楼,提醒800多户居民做核酸

1月4日,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对部分区域实施管控措施。这是近半年来,新冠疫情第3次造访郑州。截止至1月10日24时,

安阳疫情最新消息|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安阳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例,累计123例

安阳疫情最新消息2022年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安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全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例(汤阴县38

迅速高效!“河南抗疫互助通道”网上网下联动 获群众点赞

核酸检测24小时了还没查到结果,怎么办?现在高速下站口的管控政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洛阳老城区自驾走高速回郑州,收费站还劝返吗?苏八

信阳市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 陈志伟出席会议

1月11日,市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代市长陈志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听取有关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和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疫情防控工作

全国最新疫情消息:1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66例 天津市今日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1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166例(河南118例,其中安阳市65例、许昌市41例、

1月12日天津市放假半天 开启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1月1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重要通告,为做好天津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于1月12日(星期三)下午放假半天。广大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