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航天爱好者+4年@清风疾行老师粉丝+半年吸尘器不请自来。听完歌曲,激动与震撼久久不能自已。谨以此解析献给全体Staff老师们,献给不懈奋斗的中国航天人。
以下是正文。笔者首次涉足于网络航天科普,献丑了。
听宇宙之呼吸 文明生于沟渠
【资料图】
炊烟袅袅升起 艳日缓缓落去
大梦孕于生息 银河之下肇始
千年长旅
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说那个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刘慈欣《朝闻道》
文明诞生之初,先民们即对浩瀚银河充满了好奇,歌词讲述的中华民族千年太空梦也就此开始。这份最淳朴的好奇心,也成为了驱动人类向未知进发的不竭动力。
高扬星火飞絮 向天穹高处去
文灯灼灼昭明 木鸢猎猎长驱
“文灯”即孔明灯,“木鸢”即风筝。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两种飞行器。虽然简陋,但已经触摸到了“航空器”的大门。
遥想凭虚御风 怒空摘拾星雨
豪吟绝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我国古代的不少诗人们也渴望“挟飞仙以遨游”。于是,中国人的天空里多出了一份诗意。更多相关内容,推荐观看《撼天记》第一集《步天远歌》。
自雷泽到华胥 在沃野 心向寰宇
雷泽和华胥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神。他们育有二子,即伏羲与女娲。用在此处代表上古先民。
归藏易有常羲 满月上 把桂酒取
常羲是上古传说中的月神。
洪武年飞鸟迂 探云雷 终不归去
该句写万户。万户是明洪武年间人。他手持大风筝,坐在捆有自制火箭的椅子上,试图飞上天空,最终在火箭爆炸中而死。后来,世界航天界公认他为飞天第一人。
这夜空 太深遽 看不清晰 微光也不余
从苏轼到万户,无数古人都对浩瀚星空充满了好奇,但限于时代,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向太空迈出实质性的脚步,只能面对繁星留下一声叹息。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时光 在波涛的浪抵 演化工业和电气
西方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的飞天梦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一战前后,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戈达德等人率先开始研究火箭飞行,各国民间也都出现了一些诸如“火箭研究协会”的民间组织。尽管被当时的人们斥为妄想,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公认为现代航天事业的先驱者。
一叶舟楫 华夏炬火 长夜仍不遗余力 过汪洋回故里
回到我的祖国去! ——钱学森
之前的相关研究很快在德国开花结果。他们率先研发出了V-2导弹,并应用于实战。战败后,美苏两国瓜分了德国的研究成果,并在本国开展相应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接触过导弹相关知识的海外知识分子开始筹备返回祖国,后面的故事就为人们所熟悉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看以下视频。
要腾空 张开双翼 飞上那天梯
擎住 白银色的旌旗 夙愿不曾更移 不怯不惧不迟疑
中国火箭的普遍涂装为白色,而长征五号的助推器尾部即为白银色。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撤回了对华援助,其中就包括航天相关的专家。面对美苏的技术封锁,“不怯 不惧 不迟疑”是他们最好的写照。
将千秋思绪 与万丈光辉同聚
我灵魂太坚毅 要到深空更深处去
将未来期许 写入最恢弘记叙
经久不息的歌 穿过悠悠千年 于星间安居
听宇宙之呼吸 文明持久不息
焦烟徐徐散去 初阳缓缓浮起
万物轮回演替 骨血仍有魄力
矢志不移
四句写二战后的社会,所以说“焦烟散去”。各国人民的创伤正在逐渐愈合,人们开始期盼更美好的明天。现代航天也即将揭开它的大幕。
夏之南 祝融氏 掷身把 火种拥起
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对应祝融号火星车。2021年五月,祝融号成功踏上火星表面。在火星探测整体成功率不到50%的情况下,我国一次实现了环绕、着陆、巡视火星的完全成功,不可谓不是奇迹。
泗河畔 墨翟众 寻光于 连横雾里
“墨翟”对应墨子号量子科学卫星。墨子号也是一颗“明星”卫星,在轨进行了量子加密通信的各项试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明与暗 相切分 有天问 百转穷理
《天问》是屈原的名作。“天问”对应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也就是“祝融”抵达火星时的“座驾”。另外,中国后续的行星探测任务也都将冠以“天问”的名称,如“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器、“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探测器等等。
//私货时间:笔者于2020年7月23日赴海南文昌见证了天问一号的发射,下面是拍到的视频
这夜空 是北斗星光在地 邀游就顺利
“北斗”对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此无需多言。
夸父 在燃烧的日冕 漫步太阳风暴里
“夸父”对应夸父一号太阳科学卫星。
东方句芒 扶桑高栖 与曙光同起 守望万里萌生春意
句芒是传说中的木神,管理扶桑神树。传说太阳每天即从扶桑上升起。“曙光”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规划的载人航天计划名称,后被取消。该计划现在看来过分超前而不切实际,但却为后来的神舟“921”工程奠定了基础。
全人类 与共休戚 向未知探秘
连接 蓝绿色的记忆 为今后的雄起 播撒希望在天际
这段歌词一出,全词的主旨立即得到了升华。航天从来不局限于一国,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后文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从这里看不到什么国境线,只有地球。
——《星空清理者》
将千秋思绪 与万丈光辉同聚
我灵魂太坚毅 要到深空更深处去
将未来期许 写入最恢弘记叙
经久不息的歌 穿过悠悠千年 于星间安居
后面的歌词相对易懂一些,不班门弄斧了。
今日风云迭起 沸腾思想撞击
文明滥觞观止 并辔当世科技
“滥觞”即起源。“并辔”即并驾齐驱。在先辈的接续奋斗下,我国的航天事业终于能够与世界水平相看齐了。
上天揽月壮志 少年拏云心气
走出诗里
致酒辞将传继 未来愈发瑰奇
捉微波之踪迹 穿白洞而寻秘
“微波”可以指中微子辐射,“白洞”是科学家设想的一类特殊天体。它们都是未来可能的科学研究方向。
一支冲天巨木 秀于世界之林
在屹立
这句私以为改成“再屹立”会更好些。欢迎讨论。
将千秋思绪 与万丈光辉同聚
我灵魂太坚毅 要到深空更深处去
将未来期许 写入最恢弘记叙
经久不息的歌 穿过悠悠千年 于星间安居
结语: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齐奥尔科夫斯基
只有浸润了中华文明千年飞天梦,又洞悉当代中国与世界航天发展现状,对航天精神深刻把握、理解、融会贯通的当代作者才能写出如此作品。再次为staff们献上敬意。
歌词纵贯古今,探求飞天梦想的滥觞,又追寻当代中国航天的成就;在歌词中融入了任务名,更融入了不朽的航天精神,却全无生硬之感(点名批评重填词的《星辰大海》)。不卑,不亢,足矣。
“走向深空”,是曾令航天爱好者们激动不已却又望洋兴叹的一个词语。“深空”是一个专业术语,指地球轨道以外、相对较远的太空。我们熟悉的许多航天器,比如“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以及各国的空间站,都处在地球轨道上,离地面不超过1000千米。而“深空”,则更加接近人们想象中未知的太空:火星、金星、木星土星以及它们的卫星、冥王星乃至更远的太阳系外……用海洋来比喻,那么地球轨道就是靠近陆地的浅海,深空才是浩瀚莫测的大洋。
人类已经在深空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截至现在,已有12人曾踏上月球,有数个探测器向着离开太阳系的方向飞去,其中就包括“旅行者”一号和二号。此外,“卡西尼”号探测器曾进入土星轨道,“惠更斯”号甚至在土卫六上着陆。它们传回了无数的照片与科学数据,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类。
然而,上述成就均被美国所垄断。在太空竞赛后期,苏联已经尽显颓势,当时再无国家能与美国竞争。我国的航天人们也曾无数次地想象自己的探测器飞向深空,但受制于火箭技术,总是无法实现。他们只能在图纸上畅想未来。
厚积而薄发,中国人从未忘记深空探索。在“嫦娥二号”任务结束后,科学家们突发奇想,令其离开月球,进行小行星探测。这也是我国的受控航天器首次离开地月系。
为了更好进行深空探索,我国在喀什、佳木斯、阿根廷内乌肯分别建设了三个深空测控站,顺利开展了第一次火星探索任务。在十年二十年前,这是国内的航天爱好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军迷朋友们对此应该也深有体会。
未来,我国也规划了更多的深空探索任务,包括巨行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类旅行者任务)。在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中出现的“搜神号”,就是这样的任务。一向步步为营、说到做到的中国航天人,发出了自己的豪言壮志。太空竞赛后沉寂已久的深空,将迎来新的访客。
“从这里看不到什么国境线,只有地球。”在深空探索的领域,“人类”是我们共同的名字。发展本国的航天事业,其实也是在用这种方式为人类整体做贡献,二者并不矛盾。在“旅行者”的金属圆盘上,搭载了几十种语言说出的问候;在天问一号的仪器舱内,装有数个国家的合作科学仪器。哪怕是最不待见的中美两国,也建立了合作机制,避免火星上空的两国探测器相撞。同时,深空探索得到的科研成果,也注入了全人类共同的知识宝库,为各国的科研人员所用。“全人类/与共休戚/向未知探秘”,此言得之。
我们都活在阴沟里 ,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
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电影《流浪地球》
写到这里,看到茶壶老师发表的创作感言,惊喜地发现与笔者听完后的感受不谋而合。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品成功的标志。以后如果有人问我航天精神是什么,我会说:
“到深空更深处去”。
氢化脱氰氰酸,一个航天爱好者
2023年1月21日,除夕
另附:对文中涉及到的航天任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B站搜索相应纪录片,也可以在知乎上搜索@太空精酿,它们都是不错的入门材料。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